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贝壳较小,呈长卵圆形,两端较钝。壳表面乳白色,其上具有比较宽、横的
棕褐色色带3条。壳基部亦白色,两唇的齿比较强。
形态描述贝壳较小,呈长卵圆形,两端较钝,壳质结实。背部膨圆,光滑,有瓷光,生长纹细密,明显。壳面乳白色,具有比较整齐、较宽、横的棕褐色色带3条。两侧缘和基部亦白色,右侧缘稍厚。基部近平,在右侧滑层的下面,隐约可以看见从背部延伸的色带。壳口窄长,近直,轴沟近平,前渠微显中凹。两唇的齿较强,轴唇的齿14—17枚,前部的齿较短,后部约有5个齿较长,向外延伸;外唇的齿16—18枚,较强,向外延伸。壳内面白色。
动物的外套黑灰色,光滑,可以覆盖贝壳,其上生有许多成簇的白色乳突起。触角暗栗色。水管黑色,前端边缘具有锯齿状的缨须。足部的颜色同外套膜,其底部为黑灰色。
标本测量(mm):
壳长 21.0 19.0 19.0 15.3 12.5
壳宽 12.0 11.0 11.0 8.7 8.0
壳高 9.7 9.0 8.5 7.5 6.5
棕褐色色带3条。壳基部亦白色,两唇的齿比较强。
形态描述贝壳较小,呈长卵圆形,两端较钝,壳质结实。背部膨圆,光滑,有瓷光,生长纹细密,明显。壳面乳白色,具有比较整齐、较宽、横的棕褐色色带3条。两侧缘和基部亦白色,右侧缘稍厚。基部近平,在右侧滑层的下面,隐约可以看见从背部延伸的色带。壳口窄长,近直,轴沟近平,前渠微显中凹。两唇的齿较强,轴唇的齿14—17枚,前部的齿较短,后部约有5个齿较长,向外延伸;外唇的齿16—18枚,较强,向外延伸。壳内面白色。
动物的外套黑灰色,光滑,可以覆盖贝壳,其上生有许多成簇的白色乳突起。触角暗栗色。水管黑色,前端边缘具有锯齿状的缨须。足部的颜色同外套膜,其底部为黑灰色。
标本测量(mm):
壳长 21.0 19.0 19.0 15.3 12.5
壳宽 12.0 11.0 11.0 8.7 8.0
壳高 9.7 9.0 8.5 7.5 6.5
生物学
生物学特性生活在潮间低潮线附近或稍深浅水的岩礁间,潮水退后,常隐藏在礁石块的下面,比较少见。
国外分布
国处在印度一太平洋区水域也有分布,如北自日本南部,向南经菲律宾,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东北部,东自太平洋中部贾维斯岛(Jarvis l.)和萨莫亚群岛西至印度洋科科斯群岛,斯里兰卡,印度,毛里求斯,桑给巴尔等地到南非也有它们的踪迹。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此种在香港,台湾(台北屿、苏澳、高雄、琉球屿、澎湖),海南岛、西沙及南沙群岛有分布外,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肉可食,贝壳美丽供观赏。每个贝壳价值0.35—1.o美元,大而完好的贝壳,可值2美元。